6月25日,由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鸿联万物·矿智未来——中国中煤矿鸿智能装备与技术成果发布会”在鄂尔多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功举办。随后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中煤装备事业部(中煤装备研究院)智能开采技术研发经理孙鹏亮、华为三方使能产品线总经理杨霖、华为中国政企矿业系统部解决方案总监谷新亮三位行业专家共同出席,并与现场多家媒体围绕“中国中煤矿鸿智能装备如何赋能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矿鸿操作系统在煤矿智能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深远意义。
打破传统体系,构建全新工业互联生态
孙鹏亮指出,矿鸿操作系统的最大突破在于其从系统架构层面实现了设备间的端到端连接,摆脱了传统“烟囱式”集中控制模式的限制。过去,所有设备数据必须通过集中控制系统才能实现互联互通,一旦通信链路中断,整个系统便无法正常运行。而矿鸿操作系统具有天然的物联网特性,支持设备与集中控制系统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设备之间的直接互联,极大提升了横向交互能力。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构建了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和设备物模型,使不同设备之间能够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真正实现跨设备的数据共享。
推动成套化应用,提升工业控制水平
杨霖介绍,中国中煤发挥煤炭全产业链优势,借助“小内脑+大外脑”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联合华为公司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单机产品、成套控制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此次发布的矿鸿智能装备主要包括采煤机、液压支架群和刮板运输机三大核心设备及集中控制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综采面成套采煤系统。
通过矿鸿系统的适配,成套设备具备了在统一平台、统一协议的互联互通能力,大幅提高了系统集成度与协同效率。
攻克复杂环境挑战
实现移动化与去中心化管理
面对煤矿井下复杂的工况环境,矿鸿系统展现出卓越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孙鹏亮表示,在山西大宁煤矿的试验过程中,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的成套装备在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满足井下生产的使用要求。各单机装备的通讯稳定性也得以验证,例如,刮板运输机监控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后,12小时连续监测平均延迟仅为14ms;液压支架采用自动链路切换机制,无需人工干预即可选择最优通信路径,显著提升了网络冗余能力。
此外,中煤装备还首次开发出基于矿鸿的移动驾驶舱,突破了固定控制室的限制,有助于实现“一人多岗”,减少现场人员数量,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强化安全机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在工业控制安全方面,矿鸿系统也实现了多项突破。孙鹏亮强调,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缺乏设备入网前的身份认证机制,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而矿鸿系统通过定制化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设备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有效防止非法入侵和异常攻击,保障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打造产业生态,推动标准化建设
谷新亮表示,在与中国中煤的合作过程中,华为主要承担二方面角色:一是提供技术底座,包括矿鸿内核、通信协议和AI算法;二是构建生态体系,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国中煤与华为共同推动建立了统一的通讯链路方式和设备交互模型,为后续行业标准的出台提供了实践经验。
助力能源安全战略,迈向高质量发展
杨霖表示,尽管矿鸿系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成熟操作系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还需持续迭代优化。下一步,中国中煤将联合华为及相关生态伙伴,在鄂尔多斯地区率先推广应用,结合地方战略部署,开展小规模先行示范,积累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矿鸿系统的成功落地不仅代表了中国煤炭行业在智能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能源安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正如孙鹏亮所言:“我们一定要牢记嘱托,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矿鸿系统的应用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本次媒体沟通会全面展示了矿鸿智能装备在提升设备交互能力、增强系统安全性能、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为矿山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未来,矿鸿系统将在更多矿区落地实施,为中国能源产业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