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扑面而来都是热烈奔放的气息和花草树木的清香。
站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排矸场观景台极目远眺,排矸场披着绿色绒毯向远处延展,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令人陶醉。一片片花草长满山坡,一排排树木挺拔而立。风过处,荡起翻滚的碧浪,湿润的空气里满是草木、果实的清香,令人惬意舒爽。
“7年前这里还是漫天煤灰,大风一吹,牙缝里都是煤粒的涩感,连呼吸都带着煤尘味,走路都得捂着口鼻。穿件白衬衫从排矸场经过,领口很快就是一线黑。现在好了,排矸场被绿草覆盖,春天百花齐放,夏天果树满园,乡村公路也被一号煤矿出资硬化了,出行很方便,环境美了,心情都格外舒畅。”说起一号煤矿排矸场的今昔变化,63岁家住花家庄村的李有民竖起了大拇指。
矸石山作为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黑色固体废物,在开采区域长期堆放、堆积如山,成为生态环境治理难以治理的“生态伤疤”,也成为郁结在该矿干部职工心中的一个“坎”。
“矿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献出了宝藏,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矿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一号煤矿负责排矸场绿化的副总经理张驰说道。
2018年6月,一号煤矿向排矸场“亮剑”,在全矿打响排矸场治理攻坚战。“煤矸石发热量大、含硫份灰分高,高温时会自燃复燃。排矸场治理,是土与火的抗争,是绿与黑的博弈。排矸场治理难度很大,我们采用‘自下而上、推平堆积、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的排矸覆土方法。治理好排矸场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浩是排矸场治理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他几乎每天都要到排矸场查看进度和治理的质量。
“矸石山上种花草不难,难得的是让土地‘起死回生’,让花草的生命力保持旺盛。我们按照‘乔灌结合、花草补位、色带搭配、四季成景’的规划要求,选了15种草籽,分‘早、中、晚’三期生长,早熟的燕麦、黑麦草等先锋植物固土,中期的紫花苜蓿等养地,晚熟的高羊茅等防冲刷,就像给边坡配齐了‘生态接力队’,有重点、分层次对排矸场进行绿化、美化,做到乔灌结合、花草补位。”王浩展开一张种植图,图上密密麻麻地标着每个区域的草种配比。
近年来,该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节能减排、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矸石山展开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等规模化集中治理,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修建排矸场内部道路、防排洪涵洞、截、排水沟、坝体及边坡稳定、绿化及安全防护工程、防火隔离带等,绿化面积达13.4万平方米,满足了护坡环境复绿和土壤改良的需求。
花种下去要成活,树种进去要扎根,怎么才能让这些花草树木能在矸石山上安家,这就是矸石山治理的一个更大课题。该矿按照“表土堆放—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土地生态复垦”的科学作业流程,实现有序排土及精细化覆土模式,保证排矸场的地质结构稳定,通过增施有机肥、菌肥、中量元素复合肥、土壤修复剂等措施改良土壤,满足了护坡环境复绿的需求。
4年下来,昔日的“黑土包”披上了“绿衣裳”,土壤得到改良,水质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到95%,植物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治理后的矸石山随着植物的生长,可逐渐进行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的自然演替,逐步实现“自维持、免维护”的良性循环。
“你看这是我们的果园,2022年我们在排矸场种植了桃树、山楂、石榴、刺槐、樟树、旱柳、榆树等。我们像绣花一样照看这片土地,树种下以后,聘请了专业人员来这里管理果树灌溉及养护工作,2024年果树陆续挂果。今年我们果树园成活率达到90%以上呢!”正在为刺槐树浇水的行政部主管马延成说道。
起于黑金,却不止于复绿。这片黑土地不再是被丈量的资源,而是苏醒的母体,以草木为笔,在时间的褶皱里重写生命的方程,在矿脉与根系的缝隙里孕育绿色的奇迹。
“随着植被覆盖率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各种各样的动物也‘闻讯赶来’,在排矸场上安家。平时我们去现场检查,最常碰见的就是野鸡、野兔,有的还与猞猁、獾子、黄羊‘偶遇’。”白建礼是一矿的老人,他对矿山有着浓厚的感情,五年前,他开始负责排矸场绿化工作。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见缝插针、见空补绿,不是种树苗就是撒草籽。看着小树苗一棵棵扎根、长大,排矸场一天天变绿、变美,他的心里越来越舒坦。
播撒一片绿,喜获满园春。经过持续7年的攻坚,昔日尘土飞扬、植被稀疏的黑山头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绵延起伏的葱郁林海。一个绿草如茵,花香四溢的矿山“后花园”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成为矿区最亮眼的“绿色名片”。凭借这场生态逆袭,一号煤矿接连斩获“中国最美矿山”“国家级绿色矿山”“全国煤炭工业环境保护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矸石山变身“花果山”,折射出一号煤矿的发展理念之变。绿色不仅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煤矿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全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背景下,一号煤矿将环保节能和安全生产并驾齐驱,坚定不移逐“绿”前行,擦亮发展的底色,走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