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洗选技术

源头发力,让煤炭更清洁

来源:中国煤炭报

时间:2021-07-27

2020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北京国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华科技)主持研发的“国华科技选煤工艺包在千万吨级炼焦煤选煤厂的应用研究”获得一等奖。这是一等奖32个项目中唯一的选煤专业项目。这也是该公司继“高效、简化重介质选煤成套技术与装备”之后,又一次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一家民营企业如何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作为长期以来以选煤厂设计、选煤装备研发为主业的国华科技将如何应对?带着好奇,记者来到了国华科技。

把握机遇,着眼选煤系统节能

“煤炭行业要实现低碳化,必须把节能放在第一位。这对于技术落后、能耗高的选煤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对国华科技来说却是机遇。”国华科技董事长兼总工程师赵树彦表示。

一直以来,国华科技坚持研发高精度的选煤方法和低能耗、低成本的选煤系统,与“双碳”目标不谋而合。

“选煤厂的节能并不是简单在一个环节或一台装备上下功夫,而应着眼于整个选煤系统的节能。”赵树彦说。如今,该公司设计的选煤厂能耗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吨煤电耗低至6千瓦时,吨煤介耗比相同类型的选煤厂低1千克。

这次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国华科技选煤工艺包”,正是国华科技致力于选煤系统节能的科研成果。

经了解,“工艺包”主要包括原料煤不预排矸不分级不脱泥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主选、粗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细煤泥喷射式浮选机粗精选、煤泥水两段浓缩两段回收联合工艺。

“工艺包”在淮南矿业集团1200万吨/年特大型炼焦煤选煤厂研究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经统计,该选煤厂吨煤电力消耗每小时6.0千瓦、吨煤水耗0.07立方米、吨煤介耗0.4千克至0.8千克。

“工艺流程简化,分选精度高,能、水、介耗低,投资和生产费用少,建设周期短。”国华科技收到了这样的反馈。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为我国设计并建造了600余座选煤厂。相关人员表示,与其他设计单位相比,国华科技设计建设的炼焦煤选煤厂投资和加工费低20%至40%,电耗低40%至60%;全部入选的动力煤选煤厂矸石带煤率低6个百分点至20个百分点,投资和加工费低10%至30%。

如今,国华科技在国内拥有7家控股子公司,在国外拥有美国、印度、土耳其等多个公司,其中包括全资收购的美国丹尼斯公司。

“我们以选煤工程设计和总承包建设、设备制造与集成为手段,在做好国内项目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国华科技的选煤技术已在美国、土耳其、印度、蒙古、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选煤厂得到应用。”赵树彦说。

“‘双碳’目标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机遇,为选煤事业贡献力量。”赵树彦说。

“置顶”科研,力推煤炭清洁利用

“自成立之初,国华科技恪守的信念就是‘置顶’科研、不断创新,以最先进的选煤工艺技术和装备赢得市场。”赵树彦说。

据了解,国华科技现有职工44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70%以上,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平台。研究人员中有一些行业领军人物,如原煤炭工业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赵树彦。

此外,国华科技设有博士后工作站、选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每年,该公司会从营业收入中拿出至少5%的资金作为研发基金,单列账户、专款专用。

“研发团队每年会围绕选煤设备大型化、系统简单化、维护便利化开展专项研究,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环节。”赵树彦说,“科研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允许犯错,但不造假是原则和底线。”

“以前经常出现设计和科研‘两张皮’的情况,但我们要把设计和科研集于一身,实现科研、工艺、贸易一体化。这就要求懂编程的人一定要懂操作,也要求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人的理念输入到机器中,要保证技术人员必须在现场。”赵树彦向记者解释。

“选煤厂设计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会提供终身服务,不断更改修正系数。企业设备不断升级,技术人员也跟随着成长,这是双赢。”赵树彦说。

科研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至今,国华科技已承担包括5项国家级项目在内的40项研发课题,取得总体技术国际领先成果11项、国际先进成果1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主持或参加15项国家、煤炭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其中制订新标准10项。

如今,国华科技负责制定的《选煤用重介质旋流器工艺性能试验方法及判定规则》和《煤用浮选机工艺性能试验方法及判定规则》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已颁布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打造智能化选煤厂。让选煤厂如同‘傻瓜相机’一样,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非技术人员,都能拍出好照片。”赵树彦说,“我们都非常热爱选煤事业。希望通过努力,能够改变中国选煤面貌,推动煤炭实现清洁高效利用。”

特别声明

国际煤炭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煤炭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煤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煤炭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煤炭信息推荐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