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林伟1992年出生,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绩拔尖,个性活跃,口碑人缘俱佳。少年壮志的他,渴望毕业之后能去海外闯一番天地。但要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大、待遇还不错的理想单位,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招聘季一天天过去,汤林伟愈发踌躇。就在他准备放弃出国志愿,在当地火电厂谋一份差事的前夕,他收到了中国水电八局的录用通知——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庞卡兰苏苏火电工程正在兴建,这是水电八局在印尼开辟的第五个火电项目,正好需求一批专业的青年技术人才。
就这样,汤林伟漂洋过海,来到了苏苏。
机务NO.1
印尼苏苏项目,是一座2×210MW燃煤电站,配备锅炉为一次中间再热超高压自然循环汽包炉,本体总重5587吨,钢架高达61.5米,总焊口数20000余道。从安装、调试再到运行,工作量巨大、高空作业频繁、高温高压部件焊接及附属系统调试都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安全要求。
“在国外干工程,可千万不能给中国技术丢脸。”汤林伟从来到苏苏的第一天起,就暗下决心。他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针对性学习、摸索、实践,从锅炉内部的各个部件,到整个电厂的工艺流程,都力求做到“了然于胸”。
汤林伟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模拟演练法”:每一个工序下来,他都默默地在脑海里、图纸上演练一遍,然后倒推一遍,将锅炉部件一片片拆解下来,再组装回去。按他自己的话说:“干工程,要沉住气、俯下身,向专业的人学,然后做得比他们更专业。”
苏苏项目的合同体量较大,加上印尼当地政策环境影响,需要对接大量的供货商、分包商、业主及监理。汤林伟的手机通讯录里,存储了240多个协调单位及厂家的电话,白天在现场做管理、搞协调、提供技术支持,晚上回办公室整理资料,即便在接受采访的短短30分钟里,他的电话都响了10多次。
三年多下来,汤林伟的肤色融入了当地,心血融入了工程,专业技术也得到了业主、监理、参建单位的一致认可。58岁的美国监理工程师E.J对汤林伟推崇备至,总是兴奋地向别人介绍:“This is mechanical NO.1(这是机务安装的NO.1)!”即便后来,E.J离开苏苏到了中国,还常给汤林伟发信息:“我在China,请我吃饭!”
2018年12月6日,苏苏项目3#锅炉一次性点火成功。看着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汗水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汤林伟表面很平静,但内心汹涌澎湃,他说:“真的是成就感爆棚。有了苏苏做底,不管再面对怎样的火电工程,我都感觉无所畏惧。”
苏苏的项目经理聂朗回答他:“有了你们做底,八局火电有希望。”
2018年7月,汤林伟升任项目安装调试部副主任,谈起当初毕业时的选择,他表示很值得。“在同学中间,我现在的‘幸福指数’能排上前五。”他略带傲娇地说,“衷心感谢八局的平台,给了青年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有底气拼、有胆量干。”
苏苏自营队
苏苏项目工程部主任王超,2010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港航专业。当年,正好赶上水电八局在印尼的第一个火电项目——亚齐火电站开工,王超作为第一批拓荒者来到印尼,负责项目码头、循环水系统等区域。这一干,就是六年。
2016年9月,王超来到了苏苏。这儿的地理环境很特别,东临马六甲海峡、北靠孟加拉湾、西接印度洋,强风、强震、强降雨,地下流沙淤泥堆积。在这样极不稳定的地质条件下开挖基坑,就好比用菜刀切豆花,无从着力。
循环水泵房深基坑,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9米,与一期工程接壤。负责基坑开挖的,是印尼当地一家分包队伍。根据当地政策和合同要求,不允许随意加入中方力量,分薄这块奶酪。但是,面对这样恶劣的客观环境,要在丝毫不影响一期工程的前提下,保质保时完成任务,分包队伍的技术能力和人员数量,远不足以自主应对。
进度一天天滞后,成本一天天增加,风险一天天扩大。项目团队经过深思熟虑,成立了苏苏自营队,募集了300名中印尼高级技工,由项目经理聂朗带领,30余名技术骨干全面上阵,想方设法介入基坑施工。聂朗说:“只有介入,才有希望,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怎么介入?王超回忆起那段奋斗时光,满怀感触:
为了顺利铺开工作面,自营队采取了“主动担当、策略介入”的方式,首先发挥水电施工在土建方面的技术优势,设计完善开挖施工方案,然后派出一小股精干力量,协助分包队伍完成部分重难点工作。在赢得对方信任和肯定之后,慢慢收回一块工作面,接着是第二块、第三块……到最后,形成了300余人连轴上阵的壮观场面,仅耗时1个月,就保质保量地挽回了4个月工期。
谈到自营队的辛苦程度,王超说:“打个比方,设备物资部平常主要负责采购、分发,但在大规模自营时期,就必须额外承担维修保养工作。昨天送来的5台设备,还没完全修好,今天又增加了7台,管理人员都得亲自动手,这对于很多年轻同志,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设备频繁受损,并不是因为咱们不爱惜,不遵守操作规程。实在是连轴运行的时间太长,设备们‘太辛苦’。”王超补充道,“设备况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了。自营期间,咱们所有同志,每天的步数都在15000以上。”
谈到自营队的重要性,聂朗强调:“自营队的成功,展示了水电八局强大的实力,为当地分包队伍树立了榜样。作为管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我们不需要时刻动手、不停冲锋,也不需要每天‘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但是,我们必须具备并维持自营的能力。”
来自MR.HUI的赞赏
在海外干工程,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之一。为此,苏苏项目在鼓励员工学习的同时,引进了一位精通印尼语的姑娘。她叫王慧芳,湖南邵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曾留学于印尼日惹国立大学。
2015年底,中国铁路总公司在雅加达筹备雅万高铁项目,急需一位既精通印尼语,又了解工程建设,还熟悉当地环境的翻译。水电八局主动联系铁总,派出王慧芳提供支援,她也不负众望,立下了汗马功劳,赢得了铁总的信任。
回到苏苏后,王慧芳通过竞聘,当上了项目团支部书记。大规模自营期间,她组织项目青年成立了突击队,男同志干施工、女同志送清凉,每天坚持、从无例外。刚开始,印尼员工们不愿意喝王慧芳送的中国凉茶,认为“太苦”,难以下咽,在她的坚持和示范下,印尼员工才开始渐渐尝试。时间一长,他们也体会到了凉茶的好处,每每在工地上看见王慧芳和她的凉茶,就眉开眼笑。
“日子久了,说起印尼语,就像讲家乡话一样顺溜。”在印尼读书生活的经历,增添了王慧芳与印尼员工的亲切感,让她更容易融入当地。为了进一步加深中印尼双方员工的了解和友谊,王慧芳别出心裁,带着一帮印尼姑娘,在苏苏项目策划了一场时装秀,让她们穿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装,共同排练、合作表演。闲暇时间,她还拉着大家摄影、绘画、拍抖音、跳街舞,用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让两国员工的心交融在一起。
在苏苏项目即将试运行之际,王慧芳带着记者来到业主项目部,采访项目经理Achmad Huirullah(Mr.Hui)。
Mr.Hui曾经四次到访中国,考察重点火电项目,对中国技术高度赞扬:“原来中国工程师的水平这么高、速度这么快,既确保了工程进度,又能带领印尼员工共同进步。从亚齐到苏苏,在印尼1000万千瓦的一揽子火电项目建设中,水电八局变得更快、更强了。”
中国水电八局,这个因水而生、携水而进、驭水而强的企业,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从单一水利水电业务向多元化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让“水”“火”交融。
崛起的苏苏,就是最好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