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层气技术

煤层气开发技术存短板 “专业化”上仍需下功夫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时间:2018-09-20

“经历从无到有、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我国煤层气勘探、开采技术的确取得了不小进步。甚至几年前,有些技术我们想都不敢想,更别说自己做出来了。不过在成立专业公司专攻煤层气发展的同时,我国距真正的‘专业化’仍有差距,主要就差在了核心技术。”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下称“蓝焰煤层气”)执行董事王保玉主动提及煤层气存在“技术”短板的问题。

而当日,聚集多位业内顶级专家的“2018年中澳非常规天然气论坛”在山西晋城召开,无独有偶,与会专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同样关于技术。“可以说,技术进步是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光感慨。

诚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初,蓝焰煤层气在无外援支持、银行贷款的艰难条件下,独创出一套独有的“井上井下联合、采煤采气一体化”模式,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外同行及不少专家“不可能完成”的固有观念。

然而,中国煤层气开发技术仍显“适应性”不足,因而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煤层气实际开发的业绩仍远低于预期。如在“十二五”开采目标未完成的基础上,到2017年地面产量仍只有47亿方,仅为“十三五”规划目标的47%。

究其原因,是目前的开发技术存在短板。一位与会专家坦言,中国虽在技术层面取得不少突破,但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勘探开发技术,目前尚未真正形成。“这也是为何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处在规模化生产的初级阶段。”。

技术制约还进一步体现在开采收益上。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庆忠指出,受工程技术不适应等影响,区域内不同产气井的日产气量差别大,单井产量迟迟难以提升,“这也导致整体盈利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按目前单方气1.74元的收入计算,我们的实际利润只有6分钱。”

就未来煤层气产业发展来说,多位专家看来,“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将是其必由之路。

上述与会专家指出,由于过去对煤炭储层的认识多局限于表浅层次,对地质类型、特征等差异的认识也存在不足,从一开始就限制了技术的“适应性”发展。而在可开采性的认识上,过去更多停留在储量计算层面,并无进一步深度研究,导致同一区域的单井产量差异较大。“因此,勘探技术要向提高选区精准度上转移,开发技术要结合不同地质的结构性、敏感性及可改造性等特性。”

“除缺乏现成的系统理论支撑,亟待取得基础理论突破,另一方面也亟需新的高效经济工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李根生举例指出,“如我国自主研发的水力喷射径向水平井技术,可形成‘一井多层、一层多眼、一眼多缝’的复杂缝网,由此提高煤层气的压裂效益,进而降低开采成本。”

结合已探明的沁水、鄂尔多斯两大主要开采基地,吴建光也称,在常规开采工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优化推广地面和井下联动抽采,分别采用“老井提升”“新井快速上产”的工艺技术,尤其注重中深层煤层气资源的高效经济开发技术。

“此外,若装备水平不行,技术开发还是上不去。相比进口设备,我们的国产化水平现已逐渐赶上,别人有的我们基本也能做出来,只是在发展速度、产品质量等方面还有差距。说到底,要进一步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否则一些核心技术仍难取得更深突破。”王保玉补充。

特别声明

国际煤炭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煤炭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煤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煤炭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煤炭信息推荐 >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