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市观察

中澳自贸协定对我国煤炭有何冲击

来源:

时间:2015-06-23

2014年10月15日起,我国调整煤炭进口关税,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五种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3%、3%、6%、5%、5%的最惠国税率。对于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内煤炭业而言,煤炭进口关税的恢复虽不是灵丹妙药,但有效缩小了进口煤,尤其是澳洲煤炭相比内煤的价差优势。

加之后来以神华、中煤为代表的国内煤企不断下调煤炭价格,以及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进口煤的优势愈加微弱。根据中煤远大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我国进口煤量达2722万吨,其中澳煤约916万吨;而到了2015年1月份,进口煤总量跌至1678万吨,澳煤约508万吨;到2月份,进口煤总量更降至1678万吨,澳煤约553万吨。

昨日(6月17日),中澳自贸协定历经10年的漫长谈判后终于落地。根据协定,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其中,焦煤关税将从协定生效之日起从3%降为零,动力煤关税将在2年内从6%降为零。

如此一来,澳洲煤对中国的出口成本将被降低,澳洲煤企的利润空间可以加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压缩煤价,增强议价能力。这无疑对澳洲的煤炭困境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国内煤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但对于中澳自贸协定对国内煤市的负面影响也不必过分夸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煤炭需求并没有好转,虽说马上进入夏季用煤高峰,但今年雨水依然很足,水电发力,影响电煤需求。其次,国内煤炭价格已然降得很低,虽几大煤企6月份单方面调涨价格,但不排除后期继续降价的可能。没有需求支撑的价格战都不能长久,如果需求一直不能好转,国内煤企与进口煤都必须接受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孰胜孰输,全由市场决定。

特别声明

国际煤炭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煤炭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煤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煤炭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返回